陈一鑫所说的这种措施,目的当然就是为了防止制式武器大量流入不可控的地区。以前在南方就曾出现过有人为了批量购买海汉武器装备而假装组建民团的案例,只等东西到手之后再加价转卖出去,就能获得极为丰厚的利润,但这些武器装备的去处,却不免会成为威胁到海汉安全的隐患。海汉察觉到这样的情况之后,便收紧了军火销售的口子,对大明民间人士购买武器的审核也变得极为严格,规定了必须要以实际通过海汉军事培训考核的人员数量来作为武器出售的限制标准。
而受训人员要想在海汉主持的军事培训中考核合格,那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受训时长和军事技能的掌握水平都有硬性要求,这些可都是要实打实花钱花时间才能达成的条件,培训费用甚至比购买武器装备的花费更高,这就已经劝退了相当一部分心怀鬼胎的人。
像甄朗这种才开始接触的对象,自然无法很快得到海汉的信任,陈一鑫对其说明这其中的门槛,也是想让甄朗明白,如果他是怀着别的心思而来,那么到这里就应该知难而退了。
甄朗闻言也不禁皱起了眉头,他本以为这种事只要多花些银子就能解决,无非就是购买武器的价格高些,但只要能派上用场,护住自己家族在青州的基业,他倒也不会心疼在这方面多花一点钱,同时也早就做好了被海汉敲竹杠的心理准备。但从陈一鑫的答复来看,这事可没他预计的那么容易。
但甄朗还是抱着一丝希望追问道:“陈将军,难道这事就没有别的通融之法?”
陈一鑫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何况军令如山,怎能随意通融?不过甄老板手底下要是有不错的人选,我建议可以先送到军中受训,他们所能学到的本事,可不止是使用火枪而已,就算今后只能使用刀弓之类的传统兵器,其实力肯定也不会让人失望。”
甄朗应道:“话虽如此,但世人皆知海汉军的火器天下无双,若是不能装备海汉火枪,这受训效果岂不是要大打折扣?”
陈一鑫微微摇头道:“甄老板,饭得一口一口地吃,以你的情况,当下只能给你提供这样的条件。再说就算是允许你批量购买火枪,对你和你的家族来说也未必是好事,到时候你会因为拥有火枪而被包括官府在内的很多势力盯上,会有无数的麻烦找上你,即便有人有枪也不见得能够自保。”
甄朗道:“那请问陈将军,贵国在南方那些合作伙伴又是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
陈一鑫应道:“很简单,只要实力足够强大,自然也就没人敢来招惹了。比如说甄老板如果有能力维持一支千人规模的火枪队,那么地方上肯定就不会有人来自讨没趣了。”
千人规模?甄朗听了不禁有些头疼,大明对民间武装的管制本就严格,他也从未听说山东本地有哪个民团能有千人规模,更何况还要装备火枪。自己真要是在青州府弄出这么大的阵仗,多半会被直接扣上个造反的罪名,别说惊动地方官府,恐怕连朝廷都要出兵来剿杀自己了。
但陈一鑫说话的语气,似乎也不是在跟自己开玩笑,难道说南方的局势跟山东并不相同,有钱有势的人竟然可以公开拥有私兵?
陈一鑫看到甄朗表情,也大致猜到他心中所想,便向他解释道:“这种事操作起来也不复杂,无非就是拿钱捐官,把私人武装换个身份就变成合法的存在了,是私兵还是官兵,有时候就是名称不同而已。等到手里有了足够的武装力量,那也就无需再看别人脸色了,现任福建总兵许大人,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上来的。”
这方面最具说服力的事例毫无疑问便是许心素的发家史,他当初本是一名海商,为了与郑芝龙对抗才花钱捐了个水军把总,孰料后来在海汉的支持之下一发不可收拾,竟然掌管了福建兵权。许心素目前麾下有数万听命于他的军队,已经俨然就是福建地区的土皇帝,就连朝廷也拿他毫无办法,还得对其行为保持克制,否则许心素要是在福建反了,对大明来说可就是雪上加霜了。
当然了,许心素只是时势造就的一个特例,像他这样的情况也很难复制到别的地方,即便后来有许多人都在效仿他的成功方式,希望能通过与海汉的军事合作来实现个人的野心,但却再没有出现第二个许心素了。
只可惜甄朗地处山东内陆,以前并没有听说过许心素的事迹,所以对于陈一鑫举出的这个例子没有太大的感触。不过陈一鑫所说的这条路子,其实是与他原本的打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他根本没想过要靠捐官这种法子走上仕途罢了。毕竟甄朗只是一个想做大买卖的生意人,对于武力的作用还缺乏了解,否则他应该就能察觉到,陈一鑫的话已经是在试探他的态度了。
陈一鑫阅人无数,他也从甄朗的迟疑中感受到了对方对于发展武力的态度并不坚决,这就没有动用军方资源对其进行大力扶持的必要了。否则就算海涵汉替甄朗训练出规模可观的火枪兵,他也很难驾驭住这样的武装力量,迟早会便宜了别人。
陈一鑫当即便转移了话题道:“以甄老板的情况,我觉得其实也没必要急着训练出一支